|
李鳳閣,男,中西醫結合肝病學家。漢族,天津市人,現任山西省中醫研究所肝病研究室副研究員、副主任醫師。1958年畢業于青島醫學院醫療系。歷任山西省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醫師、研究所實驗研究室和肝病研究室醫師、主治醫師、副研究員、副主任醫師等職。1959年曾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進修并參加科研工作;曾參加西學中醫班系統學習中醫。曾拜師天津市名老中醫邢錫波等先輩。
從1966年開始,即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病的實驗與臨床研究。多年來與韓研究員一起,先后研究出治療急性肝炎的“急肝湯”,治療慢性肝炎的“強肝湯”、“強肝丸”和治療肝硬化的“強肝軟堅湯”。強肝湯(丸)方劑已編入國家中藥制劑標準(藥典)及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學教科書中,并廣泛刊于國家級書刊《中藥制劑匯編》、《中醫大辭典·方劑分冊》、《簡明中醫辭典》、《傳染病學》、《臨床肝膽病學》、《傳染病手冊》、《內科講座》中?!皬姼瓮琛币褳閲鴥柔t院采用,重復應用于臨床,療效肯定?!皬姼瓮琛辈⒁褳閲鴥榷嗉宜帍S生產,行銷多年,療效顯著,故為廣大患者所歡迎?!皬姼诬泩詼币淹ㄟ^省級鑒定,達到國內先進水平,療效確切,為廣大患者所歡迎?!皬姼诬泩詼狈絼┰鵀閲壹壷稣撐?。1978年獲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獎及山西科技成果獎。該論文被全國十年來肝病論著檢閱交流大會評為優秀論文;國外如法國、南斯拉夫等國均有報道,不少國家患者來函求方問病,在國外有一定影響。
多年來,他在《中華醫學雜志》、《中西醫結合雜志》等國家及省報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,并著有《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炎肝硬化的研究》、《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病的研究》二部肝病專著書。
李風閣之肝病診治特色:多年來,在肝病研究工作中,堅持“中西醫結合”、“臨床與實驗相結合”、“機能與形態相結合”的科研方法學,故在肝病研究中,分別研究出“強肝湯”、“強肝軟堅湯”,充分體現了上述學術觀點。
他在多年肝病研究中,探索出一條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病的“辨病、辨證、辨藥,在主方基礎上加減”的施治臨床經驗,通過臨床證實可使療效進一步得到提高。
在肝病研究中,他認為治療肝病要執行“二個堅持,一為顧脾胃,一為清熱利濕”。慢性肝炎病機為“濕熱未盡兼血瘀,肝郁脾腎氣血虛”,肝硬化病機是“肝脾腎俱損,血瘀瘕積,濕熱內蘊;氣血水搏結,三焦失司,水泛絡傷”。均有濕熱之患,故清熱利濕為堅持療法,而清濕熱之藥為常用之藥,則易傷脾胃,而脾胃為后天之本,必須保持和恢復脾胃功能以助運化,使消化和吸收功能正常,才能收到良效,否則脾胃受損,治療不當,難于收效。故在肝病治療中要清熱利濕,又要顧脾胃才能獲良效。
他主張在肝病治療中,“綜合療法要堅持”,在肝病治療中要取得滿意的療效,縮短療程,應堅持綜合療法,即堅持以中醫藥診療為主,這是治療成功的關鍵,其次要堅持食療及氣功療法,并要求病人行自我療法,包括足夠充分的休息,安定而有規律的生活,健康樂觀的情緒及充分治療的信心。
“鞏固療效不可變”,肝炎、肝硬化尤其是乙型肝炎頑固難治,易復發,為臨床學家治療難解之題,根據病理形態學與機能復雜關鍵規律,一般發病規律為先發生肝臟病理形態損害,而后再出現臨床病征及肝功能損害,恢復時則相反。在臨床上患者雖已臨床治愈(癥狀消失、肝功能正常),但肝病理形態的改變(肝細胞變性壞死、纖維組織增生、炎性細胞浸潤等)依然存在,故必須在臨床治愈后,仍應堅持繼續治療1~2個療程,以期達到病理形態的恢復及治愈,以鞏固療效,不再復發。
“突出重點用藥不可移”,在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機中強調“血瘀”的重要性,故在治療中強調活血化瘀,即改善血液循環,特別是微循環的改善,也可使組織供氧增加。丹參可改善血液循環,在肝病治療中為重點用藥,為主方用藥之一。中醫認為“氣為血帥,氣行則血行”,而黃芪為補氣之要藥,故列為重點用藥,為主方用藥之一。丹參用量為30g,黃芪可用30~60g,二藥共奏治療氣虛血瘀之證,而氣虛血瘀為肝炎、肝硬化常見之證。
關于乙型肝炎的治療,國內醫院應用強肝湯加減,治療乙型肝炎取得較滿意的療效,近年來,他在本病的治療中,療效又有所提高,取得一定的進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