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一、辨證要點
本病可分為輕癥和重癥,主要從患兒體溫、硬腫部位、硬腫面積來區別。若一般反應尚可,體溫正?;虿簧?,硬腫以下肢、面頰為主,硬腫面積<50%者為輕癥;反應較差、體溫不升、硬腫涉及四肢、臀部、面頰及全身,面積>50%者為重癥,輕癥多屬寒凝血瘀證,重癥多屬陽氣虛衰證。重癥死亡率較高。
本病臨床尚須辨別虛、寒、瘀孰輕孰重,患兒全身冰冷、僵臥少動、反應極差的重癥多屬虛;反應尚可,全身欠溫,四肢發涼,肌膚硬腫的輕癥多屬寒,兩種證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瘀。
二、治療原則
硬腫癥的治療原則是益氣溫和,活血化瘀,其中陽虛者溫補脾腎,寒甚者散寒通陽,血瘀者行氣活血。同時配合復溫、中藥外敷等法,可增強療效。
三、分證論治
1.寒凝血澀
證候:全身欠溫,四肢發涼,反應尚可,哭聲較低,肌膚硬腫,難以捏起,硬腫多局限于臀、小腿、臂、面頰等部,色暗紅,青紫,或紅腫如凍傷。指紋紫暗。
分析:本證為輕癥,系體弱小兒中寒而致,陽氣不足,復感外寒故全身欠溫,四肢發涼;寒凝則氣滯血瘀而見皮膚暗紅,青紫。
治法:溫經散寒,活血通絡。
方藥:當歸四逆湯加減。常用藥:當歸、丹參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白芍、桂枝、細辛溫經散寒。
硬腫甚加郁金、雞血藤活血行瘀;虛甚加人參、黃芪補氣;寒甚加制附子、干姜溫陽散寒。
2.陽氣虛衰
證候:全身冰冷,僵臥少動,反應極差,氣息微弱,哭聲低怯,吸吮困難,面色蒼白,肌膚板硬而腫,范圍波及全身,皮膚暗紅,尿少或無。唇舌色淡,指紋淡紅不顯。
分析:本證多屬重癥,陽氣衰弱則全身冰冷,僵臣吵動;陽氣虛衰,經脈不利則面色蒼白,肌膚板硬而腫。
治法:益氣溫陽,調和氣血。
方藥:參附湯加味。常用藥:人參、黃芪補氣,制附子、巴戟天溫腎陽,桂枝、丹參、當歸溫經活血。
腎陽衰加鹿茸0.3g補腎壯陽;口吐白沫,呼吸不勻加僵蠶、石菖蒲、膽南星化痰開竅;血瘀明顯者加桃仁、紅花、赤芍活血化瘀;小便不利加四苓散利尿。
[其他療法]
一、中藥成藥
1.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次2mL,加入10%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靜滴。每日1次,7-15天為1個療程。用于各種證型。
2.鹽酸川芎嗪注射液每日6-lOmL/kg,最大不超過20mL,加入lOOk葡萄糖注射液肋-lOOmL,靜脈滴注。每日1次,10天為1個療程。用于各種證型。
二、外治療法
1.生蔥、生姜、淡豆豉各30g。搗碎混勻,酒炒,熱敷于局部。用于寒凝血澀證。
2.當歸、紅花、川芎、赤芍、透骨草各15g,丁香9g,川烏、草烏、乳香、沒藥各7.5g,肉桂6g。研末,加羊毛脂lOOg,凡士林900g,拌勻成膏。油膏均勻涂于紗布上,加溫后,敷于患處。1日1次。用于陽氣虛衰證。
三、復溫療法
復溫是治療本癥的重要措施之一,方法多種。輕者可放在26度-28度室溫中,置熱水袋,使其逐漸復溫。重者先置26度—28度室溫中,1小時后置28度暖箱中,每1小時提高箱溫1度,至30度-32度,使皮膚溫度達36度左右。也可因地制宜,采用其他各種保暖和復溫方法,在12-24小時內使體溫恢復正常。
四、針灸療法
1.針刺關元、氣海、足三里。針后加灸。
2.溫灸局部用艾條溫灸。
|